地址:山东省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898-08966868
传真:020-896-6868
邮箱:admin@zhonggudui.com
更新时间:2024-05-14 20:32:10
中欧体育官方网站《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讲述深圳人不可不知的农场老故事光明,本身就是一个优美的词语,自带着憧憬与美好。跟随我的爱人来这里,最初的偏僻,有着农村乡镇的味道,慢慢地,发展中的光明浓烈的文化氛围感染着光明的每一个人,用心写字,情在字中,用情画画,美在身边。我未来迟,喜欢这里,就会用心贴近付出,并且用去延伸。
40年前来到光明觉得她是个亲戚不来,客人不往的落后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出头日。但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光明农场的变化,令我想到:我爱故乡,我爱光明,我要成为健康劳动者,和光明人民共同劳动,建设幸福的光明。
想起幼儿时期(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小朋友手拉手跟着老师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到奶牛场看奶牛、喝新鲜煮好的牛奶;去柑桔队摘果子;去晨光奶厂看牛奶生厂包装;去糖厂看榨甘蔗;到大宝鸽场看白鸽……一路上都是玉米和甘蔗……
十几年前来到光明农场上班,那里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成片的荔林,古老的瓦房,清新的空气,独特的美食,在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如今,城市发展了,高楼林立,那份乡土情怀却依然不变……
在1996年的时候,我刚结婚,老公带着我和公公、婆婆去光明农场,看望他们以前同在一个农场的朋友。那时候,坐车从深圳出发,要在半路换车,才能到光明农场的,车走了二个多小时,我当时觉得很远很远。到了农场一看,哎哟!他们的房子很小而且很矮,他们就在房子不远处养鸽子。回来的时候,带了好多的鸽子蛋给我们。当时他们很艰苦,有些人还很后悔来光明农场呢。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过得很好,而且自己开车半小时就到了。
光明不止有好吃的乳鸽好喝的奶茶,更有从七八十年代越南归侨们带来的越南肠粉,越南春卷,越南粽……这些带着浓浓乡情美食,让你更想融入这城市。
小的时候就听爸妈说,他们八十年代拿着身上仅有的几块钱和几件衣服来到光明发展,我们是扎根在光明大宝鸽场,一待就三十多年了,我吃着光明三宝的乳鸽长大,很怀念小时每逢过节在鸽场上聚会唱歌跳舞,很怀念小时帮爸妈在鸽舍里饲养鸽子看着刚孵化出来的小鸽子及开心又好奇的用双手去抚摸它的绒毛,很怀念小时每逢六一节一帮小伙伴们左手一瓶可乐右手一只乳鸽围在一起吃。一座座偏僻荒凉的小山丘有幸见证大观园、滑草场的落成,到今时今日节假日市民观光旅游必经之地。转眼间当初的我已成为父亲,有了自己的家庭,大宝鸽场扔在,但是华侨城收购光明集团,大宝鸽场肯定是要面临搬迁,大宝鸽场将会成为光明历史。
发布环节后,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纪红建,“寻找光明记忆”项目主持人陈瑛,《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责任编辑岳鸿雁,围绕新书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提到光明区,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无论是乳鸽、牛初乳还是滑草观光,都离不开“农场”二字。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光明农场成立的六十周年,《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一书选取了六十段人生故事进行呈现,展现六十种悲欢离合,记录六十载岁月变迁。
它也是一本汇集了集体智慧的非虚构图书,由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合著。分享会伊始,中心主任陈瑛就介绍道,项目组从2014年起就启动了以收集整理与留存本地传统文化历史为主要目标的文化项目“寻找光明记忆”。多年来,项目组百余次走进社区,进行田野调查与采访调研工作。“四年来,我们收集了许多历史资料,与大量着墨于公明的该系列第一本书《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不同,这本新书主要围绕光明农场展开。实际上,光明,本就源自创建于1958年的光明农场,这个名字一直伴随着农场的发展,延续至今,并赋予更多的含义。 ”
“从国家记忆到深圳记忆,再到光明记忆。如何寻访、筛选记忆,当然是有轻重缓急的。”张岩认为,项目组的许多采访甚至是“抢救式”的。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光明区许多农场、牛场、饲料场等都面临着外迁与逐渐消失的境况,“抢救式”地寻访农场老员工,对老农场的珍贵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是非常有意义的的。
纪红建则以“三个有”对这本书进行了归纳与评价。他认为该书“有温度”,写作的是历史,关注的是现实,为读者展示了一片赤诚的深圳。也“有味道”,除了农场青草与牛奶的芳香,也饱含浓郁的深圳味道。“这种味道颠覆了我许多想法,虽然深圳发展速度很快,城市更新日新月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深圳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变的,这就是奉献与年轻人奋斗的精神,我非常喜欢不变的深圳。”
还“有生命”,纪红建认为:“这本书把人物的性格刻画得非常细致,写出了人物的命运与精神,所以也有了历史的鲜活与厚重。报告文学写作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他们需要寻访的是故事背后的故事。”
在寻访过程中,项目组用文字、图片和影像将光明记忆记录了下来,又制作成纪录片、图书,并将活动和展览结合起来,将本土记忆全面记录和传播开来,是一个非常立体完整的城市记忆过程。
“本土传统文化是连接原住民与外来人口的桥梁,更是让近百万新市民熟悉、融入并热爱本土的重要根基。” 陈瑛表示,在新区发展的过程中及时记载老农场的文化历史,留存正在消逝或转变的侨乡、知青文化中欧体育,搜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并结集出版,对解决区域文献资源空白的问题,对深圳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光明居住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像我一样的外来移民。当他们对本地的历史故事有所了解,又长期居住于此,便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反而会有利于历史的传承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他们更好地投身于城市建设之中。”
深圳的发展、城市的进程是不会停滞的。但至少在光明这里,我们能看到,新与旧是可以共生共存的,我们在享受现代化的生活的同时,也能享受旧的情怀,这并不矛盾。
《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也是《我们深圳》非虚构丛书中的一本,邀请由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作者,采用图说的形式,梳理深圳人文历史地理自然故事。“《我们深圳》从内容上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人的深圳、充满情怀的深圳,进行既有真实性又有人文性的叙述。”岳鸿雁补充道。
本书为《我们深圳》丛书的一本,《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农场故事。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深圳光明区许多农场、牛场、饲料场等都面临着外迁与逐渐消失的情况。在新区发展的过程中及时记载老农场的历史,留存正在消逝或转变的侨乡、知青文化,回顾并整理老农场的文化历史,搜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结集出版,解决区域文献资源空白的问题。
寻找光明记忆项目组于2016年开始寻访光明老农场,包括农场的建设发展历程、农场的特色建筑、生产场景、风景、物产,以侨民生产、生活与风俗习惯为代表的侨乡文化和以知青下放生产为代表的知青文化等。本书此寻访为基础,进行编辑整理与再创作,并对独具农场的旧貌、景物、建筑进行拍摄,形成一本图文并茂的反映光明农场文化历史的具有收藏意义的出版物。